速寫手繪 / 攝影隨拍 / 美術教學


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

【2019 學思達新秀共識營】(一)輝誠老師篇


 

2019 學思達新秀共識營】(一)輝誠老師開示篇

受邀今年「新秀講師共識營」(7/12)和彩霞老師一同負責「社群經營」環節,也驚覺一點,媽呀,原來自己已經是「老秀」了!

在學思達教學的這條路上,一直覺得自己總還處於新鮮狀態,每年每年都有新東西需要充實增能及消化轉化,居然也有機會可以分享自己與夥伴們在「視藝學思達共備社群」的快樂時光,給新秀們更多支持與信心,甚為榮幸呀。

更棒的是,能完整聽到輝誠老師親自講述官方版最精準的「學思達心法」,特別有所感觸,聽講期間不斷思考自己的學思達之路,有對應之處,也有需要再努力的部分。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感言】




當最後一個super獎信封打開,喚出的是我的姓名時,我簡直不敢相信。

這其實是一趟關於承諾的旅程。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關於異質分組的「標籤化」



在推廣「藝術聯盟分組選秀法」的「異質性分組」操作技術時,常常被問到的,就是關於「標籤化」的問題。

最開始,我總是不知如何好好應對這樣的問題,因為在我自己的課堂操作之下,這樣的問題並不太困擾。而當我用「冰山」模式的角度來解讀,自然非常可以理解老師的擔心:就這樣把學生分成ABCD咖,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會不會讓家長有不好的觀感。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藝術學思達】改變是必須,不只是流行


近來由於國文大考的考題題型之改變,臉書上有好多討論及省思。

樂見這樣的改變,尤其是從大考考題的改變,一向的考試領導教學,考題願意改變,教學方式的陳見及本位才有機會鬆動。

當然不禁令我想到,一向因為不考而淪為邊陲的藝術領域,在這樣改變之下,又會有什麼變化?是否,在情景式、跨域、非線性文本的學習愈受重視之下,藝術領域的學習,將有機會比現在更大幅的受重視呢?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藝術領域的廣闊與多元,在現今教育現場受考試所轄制的狀況下,是多麼珍貴的一方園地。藝術教師的專業必須在課前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在課間必須成為課堂的主持人和引導者,促成學生願意投入思考、討論及表達,這些對學科在因應大考題型的改變,不是再重要不過的經驗了嗎?

拜託,不要再把藝術課程丟給配課,覺得是誰都可以來上(材料包或是丟紙下去自己畫),不要把藝術課程當作沒有任何專業素養的n招之後大學畢業生兼課打工的實驗場,學生的藝術教育不能等,而這跟大考成績有絕對正相關!!!

所以,當我們耗盡心思撰寫部級實驗計畫課程時,同步充實與學生課堂上「對話的力量」,與學生「一致性」的連結,真是再重要不過的。課程再好再美,沒有機制讓他們有效投入學習,也只是花火,難以真正有感。

藝術課程在現此時,即將站上過去不曾的高度,我們都要加油。

改變是必須,不只是流行。
————————————
以下文字引用自王政忠老師臉書
不只大考玩真的,會考也會玩真的.
我對今年將要到來的會考觀察是這樣:
1.
情境式閱讀
2.
跨域閱讀
3.
非線性文本
4.
閱讀本身就是學習
5."
為什麼是這個答案""答案是甚麼"更重要.
我相信會考與大考會"玩真的"的理由是:
1.
玩真的是為了處理校內段考與會考之間的斷層
2.
玩真的是為了鼓舞願意嘗試或者已經開始素養導向教學模式的老師.
3.
玩真的是為了驅使還堅守破碎知識教學的老師改變.
4.
玩真的是為了提供宣稱改變教學的老師檢視自己的教學.
5.
沒有以上4,沒有108課綱實現的可能.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美術學思達】關於術科要如何進行學思達?


「術科也能學思達?!」
應該是許多次分享過程中,詢問度最高的問題之一了。

學思達教學法,來自中山女高國文科張輝誠老師,為的是對單向講述式填鴨教育的反省。因此,大多數關於學思達的翻轉課堂,多是對文理學科教學風景之映現。

投身美術(視覺藝術)學思達四年來,聽到許多老師告訴我:
「孫老師,在鑑賞課,學思達真的很好用耶~」
因為學生在美術課實在不想再動腦,對知識性學習意願極為低弱,講授鑑賞課對藝文老師來說的確是苦差事。而面對藝能領域的主要教學活動,也就是術科的部分,大多老師依然採取原先的做法,因此無法想像術科教學如何運用學思達...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關於【視覺藝術學思達共備社群】的 Q&A


視覺藝術學思達共備社群,成立於 2015105日,目前已超過 2 年,
臉書社團共有約1100位成員(仍不斷增加中),實際聚會固定共備夥伴約20人。

受訪者:孫菊君(新北市立中和國中美術教師、社群召集人)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教學記事】面對學生與家長的態度



彰師大研究生心平同學拿我當標本進行美術學思達的個案研究寫論文(原來已經變化石惹!)特別來找我談話,也提到要去教學實習的事,刺激了我去回顧思考這15年來的教學路程。